专家导读
点评专家:姚健威
案例来源:重庆北碚项目
关键词:相位差、协调控制、区域绿波
该案例为“一横三纵”协调控制设计,其设计思路为先确定横向协调控制方案,再进行纵向方案设计,由于存在协调控制交叉点会增加区域协调难度,协调路段交叉口最好能使用单边放行控制方式,有利于相序调整配合协调控制。案例中在整体路口运行周期不大情况下,各路段均能达到协调效果,较为难得。
路段概况
嘉德大道、嘉运大道、嘉瑞大道、同源路是重庆市北碚蔡家片区主要交通干道。嘉德大道、嘉运大道、嘉瑞大道南北走向,同源路东西走向,周边学校、厂区、住宅区较多,蔡家区域主要车流量集中在该片区。
本次选取嘉德大道、嘉运大道、嘉瑞大道、同源路共计10个交叉口进行联动协调控制,形成“一横三纵”,“E”字型交叉绿波带。

表1 协调优化路口情况表
存在问题
(1)区域未设置统一协调配时方案,车流的通行随机性大,常出现连续停车现象,行车舒适度较低。

(2)位于关键节点的路口,如嘉运大道与同源路、嘉德大道与同源路,需兼顾四个方向的协调,相位差、控制方案设计存在困难。
(3)由于北碚区蔡家片区为工业园区,大货车、拖挂车辆较多,停车启动延误较大,易影响车辆行驶速度,进而影响绿波效果。

优化思路
本次区域协调实际为4段路协调控制,横向路段与纵向路段分别有3个路口交叉,需先完成横向路段(同源路)设计后,再以嘉德、嘉运、嘉瑞大道等纵横交叉路口为基准点分别设计纵向协调方案。
根据调研的各路段交通需求、路口间距,确定横向路段设计东西双向协调控制,纵向路段设计南北双向协调控制。
优化方案
1.调研道路条件和行程车速
通过视频观察及跟车调研测试得出以下协调路段优化前速度、行程时间。

2. 统一公共周期
由于本次区域协调需同时兼顾东南西北四个方向,因此选取嘉运大道与同源路、嘉德大道与同源路、嘉瑞大道与同源路3个交接节点为关键交叉口,以这3个路口的协调方案为基准,统一公共周期100s,设置双向绿波图,通过设计各个路口的相位、相序和相位差,在保证交叉口正常运作的情况下,对该区域实行交通信号协调控制。

3. 调整路口相位
原嘉瑞大道中央大街、向家岗等路口方案多为对放、单口轮放,不利于协调方案设计,在不影响路口正常运行的情况下,运用搭接相位对路口进行相位相序的调整,来达到双向绿波效果最优化。
将嘉瑞大道中央大街原本对放方案调整为单放,向家岗单放方案调整为搭接放行,具体方案如图6、图7。


4. 调整绝对相位差与相对相位差
相对相位差:指在各路口的周期时间均相同的联动信号系统中,相邻两个交叉路口协调相位的绿灯起始时间之差。
绝对相位差:指在联动信号系统中,选定一标准路口,规定该路口的相位差,其他路口相对与标准路口的相位差叫绝对相位差。
(1)横向同源路绿路设置:
以E型区域顶点嘉德大道与同源路为零点路口,设置横向同源路方向协调,具体协调方案如表2所示。
表2 同源路相位、相位差(涂黄区域为协调交叉路口相位差)
(2)纵向嘉德大道、嘉运大道、嘉瑞大道绿路设置:
基于同源路协调基础,以嘉德大道与同源路、嘉运大道与同源路、嘉瑞大道与同源路为零点路口,相位差0、89、75基准方案保持相位差、放行方案不变情况下,进行纵向路段协调方案设计。
表3 嘉德大道相位、相位差
表4 嘉运大道相位、相位差
表5 嘉瑞大道相位、相位差
5.设计绿路协调方案
同源路受限于嘉瑞大道与同源路,其绿灯时间为27s,绿路带宽绿灯比(绿路带宽/绿灯时间)为74.07%;

嘉德大道受限于嘉德大道与同源路,其绿灯时间为34s,绿路带宽绿灯比为64.70%;

嘉运大道受限于向家岗路口,其绿灯时间为27s,绿路带宽绿灯比为70.37%;

嘉瑞大道受限于嘉瑞大道与同源路,其绿灯时间为21s,绿路带宽绿灯比为95.23%。

优化效果
同源路平峰时段,东向西方向优化后行程时间146秒,较优化前节省行程时间约32秒,停车次数由3次下降为不停车;西向东方向优化后行程时间153秒,较优化前节省行程时间约36秒,停车次数由3次下降为0次。
表6 同源路优化效果表
嘉德大道平峰时段,北向南方向优化后行程时间110秒,较优化前节省行程时间约80秒,停车次数由2次下降为不停车;南向北方向优化后行程时间127秒,较优化前节省行程时间约80秒,停车次数由2次下降为0次。
表7 嘉德大道优化效果表
嘉运大道平峰时段,北向南方向优化后行程时间126秒,较优化前节省行程时间约52秒,停车次数由2次下降为不停车;南向北方向优化后行程时间124秒,较优化前节省行程时间约54秒,停车次数由2次下降为0次。
表8 嘉运大道优化效果表
嘉瑞大道平峰时段,北向南方向优化后行程时间71秒,较优化前节省行程时间约49秒,停车次数由2次下降为不停车;南向北方向优化后行程时间69秒,较优化前节省行程时间约46秒,停车次数由2次下降为0次。
表9 嘉瑞大道优化效果表
高德智能交通公共平台显示,协调区域平峰时段环比优化前车速平均提高12.10%,拥堵指数平均下降10.04%,以下为高德数据图表:

通过“一横三纵”区域协调,使蔡家片区整体拥堵指数相比之前有较明显的下降,平均速度上升,车辆等待时间减少,也进一步提高了驾驶员的行车体验。
案例小结
“E”型区域协调主要适用于区域内交通流较为稳定,各个路口周期差距不大的情况,找到关键节点路口是协调重点,在保持节点路口相位差、配时方案不变的条件下,再设计相对应的绿路协调。
本次协调根据蔡家片区通行需求与实际情况,将嘉德大道、嘉运大道、嘉瑞大道、同源路沿线,通过搭接相位和相位差协调,有效减少上述路段沿线通行延误的同时,保证单个路口运行方案为最优方案,提高片区整体通行效率及将绿灯时间利用最大化,更切合实际交通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