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家导读
点评专家:曹冬冬
案例来源:汝州项目组
关键词:十字型绿波、相位相序协调
老城区受限于道路条件,车辆通行能力不足,因此采用绿波协调控制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。绿波协调可以根据需要,快速清空城区车辆,减缓外围车流驶入,有效均衡路网流量。本案例通过在老城区设置十字绿波,初步实现区域绿波效果,有效提升区域内车辆通行效率,缓解区域拥堵问题。
路口概况
丹阳路(城垣路-双拥路段)为汝州市老城区东西走向主干道,沿线分布商业区、学校、车站、行政单位、医院等交通吸引点,是城区重要的交通干道。
望嵩路(中大街-府后街段)为汝州市南北走向的一条重要支路,向北与市区主干道丹阳路、广成路交汇直达市标中心,南向连接宁洛高速汝州站、经开区,沿途分布商业区、学校、事业单位、公园、工厂等交通吸引点。
本次选取丹阳中西路段全长2.4公里,望嵩中路段全长1公里,共计11个交叉口进行联动协调控制,形成“十”字型交叉绿波带。
存在问题
各路口缺少协调控制,停车次数多、等待时间久
丹阳路道路在进行路段协调设计前,路段双向总停车次数为6次,望嵩路段双向总停车次数为4次。停车次数多、等待时间久,严重影响市民出行效率。
优化思路
经汝州交警和交通工程师实地调研及分析,提出以下优化思路:
丹阳中西路段6路口(城垣路、塔寺小学、广育路、望嵩路、洗耳路、双拥路)原为绿波协调路段,由于路段上升级改造,增加了丹阳-物丰街和丹阳-富民一街两个灯控路口,所以需对此路段重新设计绿路方案。望嵩路段新添4个路口灯控路口相位单一、缺少协调控制且与丹阳路相交,故完成横向路段(丹阳路)设计同时,再以丹阳路-望嵩路口为关键路口,设计纵向协调方案,最终形成“十”字型双向交叉绿波带。
优化措施
- 精细划分时段,确定路段公共周期
根据路段不同时段车流特征,日间路段车流量较少,各路口运行相对稳定。17:00之后路段车流量迅速增大,路口压力剧增,19:00之后车流量恢复正常。因此,对时段进行精细化划分:确认绿波时段为7:00-17:00(日平峰)、17:00-19:00(晚高峰)、19:00-21:00(晚平峰)。
同时,根据车流量变化情况确定公共周期,其中平峰时段130秒、高峰时段150秒。
- 选取关键路口,设定小周期循环
先对主干道丹阳中西路段做双向协调设计,其次对支路望嵩中路段进行双向协调设计,选取丹阳路-望嵩路口作为关键路口,统一望嵩中路段各路口周期,由于支路交叉口流量较小,大周期通行效率较低,因此决定将周期改为两个相同小周期循环运行,加快路口通行效率。
- 灵活协调进口方向,加快路口通行效率
丹阳-双拥西进口原为协调进口方向,但车流量较少,而北进口左转向东车辆较多,因此计划将丹阳-双拥西向东西进口协调相位调整为北进口左转相位,提高路段的通行效率。
- 使用绿波平台设计协调方案
使用绿波平台设计绿波方案,结合路段实际跟车调研数据,在满足各路口通行能力的基础上,综合考虑各路口停车次数、排队车辆消散时间等因素,设计双向绿波方案。
如图3,平峰时段丹阳路(城垣路-双拥路)路段双向协调时距图,东向西、西向东带宽为32s,双向基本可不停车通过路口。
如图4,高峰时段丹阳路(城垣路至双拥路)路段双向协调时距图,东向西、西向东带宽为35s,双向基本可不停车通过路口。
如图5,平峰时段望嵩路(中大街至府后街)路段双向协调时距图,东向西、西向东带宽为32s,双向不停车通过路口。
如图6,高峰时段望嵩路(中大街至府后街)路段双向协调时距图,东向西、西向东带宽为25s,双向不停车通过路口。
优化效果
经绿路协调优化后,丹阳中西路和望嵩中路段平峰高峰时段停车次数、行程时间、平均速度均得到提升,具体数据如下所示:
表 1 丹阳路平峰绿路协调优化效果对比表
表 2 望嵩路平峰绿路协调优化效果对比表
表 3 丹阳路高峰绿路协调优化效果对比表
表 4 望嵩路高峰绿路协调优化效果对比表
案例小结
“绿波”协调广泛应用于城市主干道或次干道,合理的绿波设计能够减少停车次数,提高道路运行效率,对改善城市交通状况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。
在本案例中,汝州交警和交通工程师对丹阳中西路段、望嵩中路段两段实施交叉“十字型”绿路,使得每个相邻的路口互相协调控制,减少冲突点和交叉点,让老城区路口车流有序通过,有效提高路段通行效率。